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| PMP认证 | PgMP认证 | 回到首页 | 联系我们 | 收藏本站
免费注册会员 | 登陆
工程管理论坛
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

最新推荐
相关文章
没有相关文章
您现在的位置: 中国工程管理网 >> 工程文库 >> 项目执行 >> 工期与控制 >> 正文
浅析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度控制
作者:何军健;薛… 来源:中国论文联盟 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13-10-19 20:40:41
热,有利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。

  3.3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及工艺

  由于主墩承台为3.5M厚度和施工面积较大,混凝土浇筑采用斜坡分层的浇注方案,分层厚度按44cm厚左右,分8步浇注到顶,一个坡度,簿层浇筑,先深后浅,连续浇筑,这种方法能较好适应泵送施工工艺要求,同时控制好上下层混凝土覆盖时间,在下层混凝土未初凝时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,以避免混凝土冷缝出现。混凝土振捣必须密实,在不同部位用5台振动棒振捣,振捣棒快插慢拔,掌握正确振捣时间,做到不漏振不过振,提倡二次振捣。及时按标高刮平表面,用木抹子反复搓压,使其表面密实,初凝前用木抹压光,可以控制混凝土表面的龟裂,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散失,促进混凝土养护。为防止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表面出现龟裂现象,要及时进行二次抹面,在初凝以后,终凝之前, 再用泥刀压光平整,使少量终凝前出现的失水沉降等塑性收缩裂纹得到消除。

  3.4混凝土的养护

  在表面施工完毕后,应加强对混凝土的保养,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混凝土表面,来封闭混凝土中多余拌和水,防止水分蒸发,以实现混凝土自身养护。终凝后覆盖蓬布和草袋,蓬布和草袋的覆盖层数应根据实测温差情况及时进行增减,使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℃。做好混凝土的保温和保湿,目的是减少混凝土表面热扩散,延长散热时间,减少混凝土表面温度梯度,防止表面裂缝,保证温度缓慢升降,充分发挥混凝土徐变特性,降低温度收缩应力,混凝土洒水养护不小于14天。

  3.5混凝土温度的 计算 及测温

  3.5.1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,应充分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,计算混凝土的温度场温度。(计算过程省略了,需要的话可以重发)根据计算混凝土内部温度得知,在混凝土浇筑后第三天混凝土内部温升为68.9℃,比室外温度26.4℃高42.6℃。我们采取内降、外部保温法,外部保温法通常考虑增加保温层的厚度,若保温层厚度太厚以致不现实时,可考虑在混凝土内部采取降温法,埋置冷却水管,其散热效果明显,目的是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,减小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梯度,防止产生表面裂缝。在该主墩承台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水平设置两层循环“∈”型6分铁水管6根,横桥向水平间距2m。为使承台中心水化热能更有效地排出,两层分开进水口,使进出水路径缩短。根据承台内部温度和出水口的水温情况,通过控制阀对水循环进行调节,控制承台混凝土温度与外界温差在25℃以内。

  3.5.2对大体积混凝土应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变化 规律 ,首先安装测温监控点,在浇筑混凝土前进行埋设,在有代表性地方共设3处,每处设上中下3点,下点在底板向上20cm,上点在顶板向下20cm,中间点,对每处每点进行编号,对温度测温线绑扎在钢筋骨架上,温度传感探头避免接触钢筋。为了便于操作和防潮湿,将露在外面的导线和插头用塑料袋包裹好,测温时将测温线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,按下电源开关,主机显示屏可显示测点温度,注意插头有正负极,该仪器可读出该处最大、最小、平均值。由专人按一定时间间隔使用数字式 电子 测温仪进行测温监控,混凝土浇筑后1~5d每2h测一次,第6~10d每4h测一次,同时测出基坑大气温度及覆盖物下温度,进出水口的水温。对各处各点温度进行记录并进行分析,决定采取对混凝土内降、还是外部保温法措施。现列浇筑后4d各处各点每天观测的平均值见下表:

  从测温记录来看,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度升降基本同步,中心最高温度出现在浇筑混凝土后第3d,最高温度为58.8℃,,基坑环境温度最大为27.9℃,承台混凝土中心与覆盖物下之间温差最大为 17.4℃,覆盖物下与基坑环境温差最大为13.5℃,均控制在25之内,有效控制了温差梯度,符合《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》JTJ041-2000,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“不超过25℃为宜”的要求。

  4结论

  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施工,采用多种措施进行温度控制,避免出现温度裂缝,通过检查,混凝土内实外光,质量良好,未发现无任何有害裂纹出现,以上温控措施是成功有效的。

  参考 文献

  [1]《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》(JGJ55-2000)[S] 北京 中国 建筑出版社,2001

  [2]《高钙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》(DBJ08-230-1998)[S]上海,1998

  [3] 叶琳昌,沈义《大体积混凝土施工》[M]北京:中国建筑出版社 ,1987

  [4]《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》JTJ041-2000 [S] 北京人民 交通 出版社,2000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

文章录入:web13741    责任编辑:web13741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【字体: 】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,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     
   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| 收藏本站 |京ICP备10012994号
   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:中国研发管理网 | 项目管理者联盟 | 中国工程管理网
    VIP会员 | 培训服务 | PMP认证 | PgMP认证 | 刊物出版 | 沙龙会议 | 人才服务 | 广告投放 | 联系我们
    Copyright ? 2005-2014 21CPM.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证06051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