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| PMP认证 | PgMP认证 | 回到首页 | 联系我们 | 收藏本站
免费注册会员 | 登陆
工程管理论坛
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

最新推荐
相关文章
没有相关文章
您现在的位置: 中国工程管理网 >> 工程文库 >> 行业聚焦 >> 铁路 >> 正文
铁路软土路基强夯施工过程控制的探究
作者:王瑛 来源:中华论文中心 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12-8-27 8:14:44
  1)有效加固深度

  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强夯加固效果的表示,又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,它反映了处理效果。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,一般按下式计算公式:

  式中:H——有效加固深度(m);W——夯锤重(kN);h为落距(m);α——与土的性质和夯击能等因素有关的系数,一般变化范围为0.5~0.9。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,如某工程α取0.45。则计算出土层的有效加固深度H=4.5M。

  2)单击夯击能

  锤重M(kN)与落距h(m)是影响夯击能和加固深度的重要因素,设计中按单点夯击能考虑。

  E=W×h (2)

  式中:E——单击夯击能(kN•m)。W——夯锤重(kN);h为落距(m);

  3)夯点的布置及间距

  为了使夯后地基比较均匀,对于较大面积的强夯处理,夯击点一般可按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夯击点,这样布置比较规整,也便于强夯施工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,可采用正方形或梅花形布置。主夯与副夯时夯点间距采用4.0m;满夯时夯点彼此搭接采用1/4夯锤直径。

  4)单点夯击数及夯击遍数

 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、夯击功能与有效加固深度确定。某工程单点夯击数采用7击,夯击遍数为三遍。

  第一遍:主夯,间距4.0m,正方形布置点位,单点夯击7击;

  第二遍:副夯,在各主夯点位中间穿插进行,间距4.0m,正方形布置点位,单点夯击7击; 第三遍:满夯,采用夯点彼此搭接1/4夯锤直径连续夯击。满夯的目的在于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。

  5)处理范围

 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,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/2~2/3,并不小于3m。

  2.5施工程序与施工要点

  2.5.1主要施工程序:

  ①清理、平整场地→②现场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、测量场地高程→③起重机就位、夯锤对准夯点位置→④测量夯前锤顶高程→⑤将夯锤吊到预定高度脱钩自由下落进行夯击,测量锤顶高程→⑥往复夯击,按确定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,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→⑦重复以上工序,完成第一遍全部分点的夯击→⑧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,测量场地高程→⑨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,按上述程序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→⑩用低能量满夯,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,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。

  2.5.2施工要点如下:

  (1)清理场地:强夯施工前,对施工场地进行清理平整。

  (2)夯点布置及间距:主夯按夯点间距4m正方形布置,副夯点穿插在主夯点位中间,仍按间距4m布置,满夯夯点彼此搭接1/4连续夯击。夯点放样用石灰桩标明位置,每遍夯击前及夯击后均测量地面标高,计算夯沉量。

  (3)夯击就位,进行第一遍主夯夯击:

  夯锤采用圆柱形锤,夯锤直径2.5m,高1.2m,底面积4.91m2,锤重16.12t。主、副夯及满夯均用此夯锤。第一遍夯击落距采用13.5m,夯击能为2133KN•m。夯机就位后,将夯锤按设计夯击能起吊至预定高度,脱钩下落,放下钓钩测量锤底倾斜度,当倾斜度大于30°时,应将夯坑填平后再进行夯击。主夯夯击,每点夯击4锤。按上述间距,正方形布置。并做好详细记录。

  (4)移动位置,进行下一点夯击。直至完成第一遍夯击。

  (5)主夯完成以后,静置一周,待孔隙水压力消失以后,推平夯坑,准备副夯。

  (6)重新测量定位,按上述要点进行副夯施工。

  副夯每个点同样夯击4锤,夯击能与第一遍相同。夯完以后,间隔一周,推平夯坑准备满夯。

  (7)满夯处理:满夯时夯锤落距为第一遍主夯时落距的一半,采用6.7m,夯击能为1050KN•m,满夯处理范围为包括进行主、副夯的全幅。满夯时,夯点彼此搭接1/4(锤底面积)。夯后测量标高。

  (8)夯坑若有积水,应排除以后才能推平夯坑。

  2.6、施工机具

  (1)起重设备:为强夯的主要机械,一般额定起重能力为夯锤重量的1.5—3倍,现场采用履带式吊车改装。根据工程所采用的夯锤和起重高度来选用起重机的型号。可单机作业,也可主、副机(移锤)联合作业。

  (2)门架:由横梁和二个支腿组成,支腿的结构形式有格构式或管式。门架上部横梁中心绞接于吊杆顶部。

  (3)脱钩装置:强夯机械应采用带有自动脱钩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下一页

文章录入:web33742    责任编辑:web33742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【字体: 】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,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     
   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| 收藏本站 |京ICP备10012994号
   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:中国研发管理网 | 项目管理者联盟 | 中国工程管理网
    VIP会员 | 培训服务 | PMP认证 | PgMP认证 | 刊物出版 | 沙龙会议 | 人才服务 | 广告投放 | 联系我们
    Copyright ? 2005-2014 21CPM.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证060517号